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陈凯博客 Kai Chen Blog: www.blogspot.com 陈凯电邮 Kai Chen Email: elecshadow@aol.com 陈凯电话 Kai Chen Telephone: 661-367-7556
#1

刘晓波是谁? Who is Liu Xiaobo the Individual?

in 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Wed Nov 09, 2011 9:25 am
by fountainheadkc • 1.397 Posts



陈凯博客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刘晓波是谁?—写在读“形而上学的迷雾”之后
Who is Liu Xiaobo the Individual?


云易

在去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之前,我只是恍惚记得听说过刘晓波这个名字,却从来不了解刘晓波这个人。诺贝尔颁奖之后,我也并不以为然,因为我对政治的毫无兴趣。不过在网上看到了刘晓波的“形而上学的迷雾”的书名后,便立即产生了兴趣,并最终找到了pdf的文件,在仅仅读了前言之后就被其文字中的思想所深深吸引。

鲁迅说过中国书尽量少读,最好不读。本人就是很少读中国书的人,但这绝不因为鲁迅如是说,而是因为本人很少在中文书中得益,尤其当代的。然而刘晓波的这本书却是例外。此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帮助我对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解上胜过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更让我从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到到刘晓波的思想。

本文不是为了给刘晓波立传,更不是为了给此书写书评,而只是想忠实地记下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的对此书和作者的印象。

首先谈书。“形而上学的迷雾”从表面结构上看是一部西方哲学简史 – 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写到现代和当代的西方哲学,但和一般的哲学简史不一样的是,作者虽然以时间为顺序,但却不是流水账一般地平铺直叙,而是前后左右融会贯通,使整部书形成了一个前后相关的“生命体”,展示了一个动态的西方思想发展历程。这个“生命体”,就是由理性的“终极梦想”和感性的“非终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所组成的“矛盾体”;这个思想的进程,就是一个人不断地树立(形而上学的)“终极”又不断地推翻这个“终极”的过程。

此书表面上是一本思想简史,实质上是一部非常原创的哲学著作。在谈史的同时,刘晓波灌注了大量的对人性的个人认识,尤其在开篇的绪论中。刘晓波否认“终极实体”的存在的,所以他把哲学对“终极”的追求称为“迷雾”-既虚幻之意。并且,在他眼里,不光是形而上学的终极,人对任何一种“终极”和“绝对”的依赖都是虚妄,比如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理性终极”,中世纪时期的“上帝”,近代的“经验”和“科学”。也就是说,人,永远不可能认识到那个能使人超越“暂时”的终极实在,或许这个终极实在根本就不存在。人只有在自己短暂的终将消失的生命中“体验”生命本身,才是唯一的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尤其是“音乐”,是人实现自身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和最透彻的方式。

关于本书我不想做过多的细节描述,一是我的水平有限,而是我无心重复他人的思想。希望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亲自去读这本书,相信会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刘晓波的“印象”。从书上看,刘晓波显然受到西方近代和现代哲学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存在主义哲学,甚至现代文学艺术等等。然而,这并不等于他的思想是来源于模仿。刘晓波是一个视野非常开阔的独立思想者。在这部书中他对西方哲学历程的把握是宏观的,他对西方哲学的娴熟和极其独到的透视角度也决不是一个书呆子似的哲学专业人士可以与之媲美的。读完此书后我个人对刘晓波这个人的印象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独立的思想者;反理性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刘晓波首先是一个独立思想者。仅仅这一条,就使他(也使任何一个独立思想的人)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这是因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者,不但不会轻易接受任何一种既存观念,更会反对一切权威的思想。“怀疑”,是理性(独立思想者的最大特征)的最重要的内涵。而这一点,恰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完全对立,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权威似的,是不允许被怀疑的。而人只要有理性,就会怀疑,就会发现人的对外界的任何解答都是暂时的。所以刘晓波在书的开篇就说了非常精辟的话:“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提问和解答的过程,思想史就是问题史。”(注一)

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刘晓波对“人”-这个哲学(或者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命题有这非常独到的解释:“。。。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动力系统,理性是生命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的机能。只有在感性生命的迸发中理性才有可能发挥对生命状态的反思作用。”(注二)。我认为刘晓波对人的这个注解意义非凡。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只有感性和理性都充分发达的人,才能体会(感性功用)和反省或者意识(理性功用)生命的最深层意义(根据刘晓波的理解,康德就是这样一个人,而黑格尔就仅仅是一个理性发达但感性枯萎的僵化学究)。

从这一点人事出发,刘晓波自然对作为整体的中国人作出了从生命意义上最根本的否定:“如果感性生命本身处在萎缩或压抑的状态(奴隶状态),就不可能有理性精神,如果有,也只能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如果硬要说中国有理性的话,那也决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理性,而是以中国的封建专制为基础的权威理性,。。。”(同上)

刘晓波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是彻底的,不留情的。他认为中国的古代社会根本没有任何“知识”可言,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可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没有独立的知识阶层,没有独立的企业家和商人阶层,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注三)

由此,刘晓波和鲁迅一起,分别从感性上和理性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判了死刑。从理性的角度看,刘晓波可能比鲁迅看的更为透彻,但两者的态度都是坚定而彻底的。

和鲁迅一样,刘晓波是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在介绍存在主义的章节中他这样说道:“我相信,人最自由,也是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向全世界宣布:我是人类的代表;而是宣布:我市独一无二的个人,全世界只有一个,我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我自己。”(注四)

这,也许是我个人见到过的最“准确”的“个人主义”的宣言。

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者,刘晓波否定中国文化,欣赏西方文化,但他绝非所谓“盲目的”“崇洋媚外”。他的“形而上学的迷雾”对西方哲学的理性部分作了深刻的反思甚至鞭策。刘晓波认为西方的形而上学起源于对理性的自信,然而这个“自信”,其实是人的自欺欺人似的盲目乐观,最终将彻底坍塌。他对这个“理性”崇拜的最精彩的抨击体现在他对黑格尔的论述中:“。。。哲学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相黑格尔哲学这样大腹便便,臃肿不堪,也没有任何一个体系这样金光灿灿,高耸云霄,更没有一个体系这样愚蠢,这样苍白。它确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金字塔,但在下面埋藏的不是一株幼芽,而是一具腐烂的僵尸。坟墓在辉煌也是死亡的象征。历史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而上学的终结不是由最大的反形而上学者康德来完成,而是由最大的形而上学者黑格尔来完成。他的哲学的保守和封闭正好为形而上学掘墓,在客观上加速了全面的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的诞生。”(注五)

刘晓波不但是个具备充分理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感性极度发达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看到了理性的局限,对西方的理性主义作出了反叛。所以,刘晓波在一个更高的智力(intelligence)意义上又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

出于刘晓波对人的生命本身的认识,他认为理性永远不可能像人所期望的那样把人带到“真理”的彼岸,而人只有在生命-这个“感性的动力系统”的运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目的。这导致了他对艺术的推崇:“非理性并不是动物状态,人的非理性在高层次上是生命的充分开放,没有这种开放状态就不会有创造力。。。。欢乐也好,悲哀也罢,人生命的巅峰体验都伴随着全身心的沉醉。人的生命始于音乐而终于音乐。”(注六)

西方现代哲学中强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体现出人对生命本身回归的倾向。刘晓波正是在这一点上在现代哲学中找到共鸣。他把现代哲学和现代艺术相比,认为如果现代艺术对理性的反叛使其成为“纯艺术”的话,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也即是理性的)反叛就使其成为了“纯哲学”。

这样的反理性主义精神,使刘晓波的文笔中处处透露一种宗教情怀。虽然刘晓波决不可能是个盲目信仰宗教的人,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是深刻的。他认为宗教是出于人的本能需要。“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不仅仅要求现世的满足,现世的有限和短暂使人们更要求来世的满足。。。人对宗教的无法消灭的虔诚信仰,就是源于这种对来世的满足的本能追求。科学真理和启示真理的对立极其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对宗教的节节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象。对于人的价值来说,宗教决不次与科学。而且,相信科学万能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宗教”(注七)

除上面两点(独立思想和反理性主义)以外,我认为刘晓波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主要归因于他对理性的“局限”的认识。他认为人,由于有了理性,有了对生命的暂时性的认识之后,就会有“超越”的需要,而同时人又知道这个超越的不可能,因为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所以悲剧是必然的。“人的自我束缚的顽固远远胜于其他的束缚,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超越自身有限性,然而有限的存在根本无法创造出能够现实地超越有限性的东西。所谓超越,对于人来说,仅仅存在于意念,渴望,幻想之中。”(注八)

当然,这个“悲观主义”决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或者说“形而上”)的意义上的。这种悲观主义,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怨天尤人的态度,而是是一种对生命的正视,是对生命的悲剧内涵坦然接受甚至热情拥抱的态度。这样的悲观主义者,不需要用“终极”,“绝对”或者“上帝”等等幻象来自欺欺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刘晓波又和鲁迅站在一个层次上。

以上便是我对刘晓波的“印象”。“形而上学的迷雾”写成时刘晓波在三十岁出头(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不知道他的思想会不会有所发展,或者改变?),在这样的年龄写出这样的著作,我个人认为堪称思想天才。而这样一个思想天才,却不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容纳,实在是悲哀。所以最后我只希望,刘晓波在狱中不要受到太多的折磨,出来后不要再生活在那片没有生命的土壤之中,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任何一个没有生命的土壤)不值得他(以及任何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之作出任何牺牲。

2011.9.5 北卡

Scroll up

#2

RE: 刘晓波是谁? Who is Liu Xiaobo the Individual?

in 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Wed Nov 09, 2011 9:26 am
by fountainheadkc • 1.397 Posts



陈凯博客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刘晓波/天安门屠杀与个体责任
Liu Xiaobo/Tiananmen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2010-10-08 14:13 来源: 联合报 (Reposted by Kai Chen 9/5/2011)

  (作者:刘晓波,1993年6月5日 )

我们这些被称为「民主斗士」、「民主精英」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也只懂书本上、理论上的民主,而不懂实际操作上的民主,不懂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一套完整的法律程序应该如何具体地建立和实施。被称为中国的沙哈洛夫(沙卡洛夫)的方励之教授,在八九抗议运动之前就放弃了这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基本人权的大好时机,他受美国总统布什(布希)之邀参加宴会被阻事件毫无声息地过去了。着名持不同政见者,被称为中国的良心的刘宾雁,在八九抗议运动之前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坚持他的「第二种忠诚」。所以,在这样一种连民主的A、B、C、还需要从头学起的知识群体中产生民间反对力量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这种现实所产生的八九抗议运动,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空泛诉求。

  夸张的使命感和过于宏大的历史感使学生们失去了自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自己那稚嫩的肩膀根本担不起那么沈重的使命。被一次次强化的正义诱惑着学生们以生命、以死亡为代价与政府进行着不断升级的徒劳对抗。似乎只有奉献生命才能打动政府,只有牺牲才足以唤醒民众,只有死亡才能够成就正义,才有资格代表正义。无怪乎当广场的总指挥柴玲成功地流亡国外,有人指责学生们只有激情和勇敢,而缺乏智慧和理性之时,她颇为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在当时的广场,勇气就是水平。」别管现实,拋弃理性,我们只要勇敢,只要肯于献身和牺牲,我们就是八九抗议活动的英雄。

  四十年来,我们没有任何民主政治的经验,我们濡目染的全是专制政治的残酷斗争和阴谋诡计,我们一旦革命就自以为唯我独尊,像我们投入文化大革命时自以为自己最革命一样,我们一旦投入八九抗议运动,也自认为自己最民主,何况我们在为民主而绝食、而献身、而牺牲,就更使我们确信我们的行为就是最高的正义,我们的声音就是唯一的真理,我们拥有绝对的权力。于是,真理变成了不容质疑的绝对,正义变成了为所欲为和要挟,民主变成了特权,广场成了检验真理、考验意志、锤炼情操、伸张正义、行使权力的万能场所。谁不来广场,谁指责广场,谁就是反民主、非正义、懦夫。一时间,广场似乎成了人人必须过关的试金石。「我在广场待过」、「我去过广场」成了民主意识和社会良知的标志。

  革命了,民主了,我们就可以不要协调、不讲合作,可以随意拉山头、搞组织,自封为王,高自联、绝食团、对话团、外高联、工自联、知识界联合会、新闻记者联席会、敢死队、飞虎队、西路军、童子军……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

  革命了,民主了,我们就可以满怀深仇大恨,拿着一件血衣控诉万恶的共产党,咬牙切齿地谩骂和污辱别人的人格,肆无忌惮地进行人身攻击,可以声言枪毙╳╳╳,油炸╳╳╳,活埋╳╳╳,可以对非我族类者恶语相加,态度蛮横,甚至大打出手;可以把我们的个人恩怨借正义之名尽情宣泄。


  革命了,民主了,我们就可以睁着眼睛说谎,在光天化日之下造谣,就可以面对当事人还要狡辩说谎有理,就可以不负责任地宣布:邓小平死了。李鹏跑了。杨尚昆被打伤了。赵紫阳复出了。万里在加拿大组成新政府了。作为民主运动象征的天安门广场变成了谎言和谣言的集散地,越撒越大的谎和越编越没边的谣言成为运动直线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六四」之后,流亡海外的「民主斗士」们为了夸大共产党的残酷和罪恶,为了塑造自己从血泊中爬出来的英雄形象,任意歪曲事实,渲染天安门广场的血腥场面,误导国际舆论。

  革命了,民主了,我们就可以只要我们自己的言论自由,而强行剥夺他人的言论自由。我们像当年的毛泽东,不允许任何不同意见存在,我们也像共产党的警察一样,强迫新闻记者不要拍摄对我们不利的、有损于我们形象的照片,我们野蛮地抢过记者手中的照相机,打开暗盒,让拍好的底片曝光,甚至砸碎记者们的摄相器材。为了不给政府以口实,我们把向毛泽东画像投掷污物的人扭送公安局,致使他们被共产党分别处以二十年、十八年、十五年的重刑。

  更可悲的是,八九抗议运动的正义性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要挟。有不同意见的人在这正义的压力之下沈默了,绝食之举使大学生成了不能批评不允许批评的革命圣人。当人们看到以生命为代价与专制政府相对抗的年轻学生的悲壮之举时,谁还能说出「不」字,谁还敢说出「不」字,绝食使大多数人丧失了理性,使极少数保持理性的人沈默不语。  

由是观之,我们在运动中所狂热追求的恰恰是字面上的盲目正义,所放弃的恰恰是现实上的理性正义。

  八九抗议运动的失败,不仅仅在于流血、死人,而且还在于运动的不断升级所酿成的激烈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延缓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民众对邓小平政权的信心、中断了执政党走向民主化的渐进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使中国发生了全面倒退。尽管邓小平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他的南巡讲话又掀起了发展经济的热潮。但是,政治上的全面控制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畸型发展,赵紫阳的下台使邓小平死后的权力交接成了最危险的火药筒,平稳的权力过渡因深具民心的赵紫阳的倒台而危机四伏,一种「世纪末」的疯狂心理驱使所有的人都想在天塌地陷之前大捞一把,民众真切感到邓小平的健在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就会在那死后的天下大乱中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执政党的政治恐惧和民众的「世纪末」心理恐惧使中国平稳地走向现代化的民主社会的前景变得非常暗淡,似乎邓小平死后的天下大乱已成为必然的结局。除非执政党和全国民众从现在开始就结束对抗、实现社会合作,否则的话,双方的恐惧和仇恨都无法消除,而且随着邓小平死期的逼近,只能愈演愈烈,甚至有提前爆发社会动乱的可能。

  因而,结束对抗、消除恐惧、实现社会合作,使中国平稳地过渡到现代民主社会,不仅要靠执政党从现在开始的有魄力的自我改造,重塑自己的公众形象,而且要靠民间反对力量的合作,促其自我改造的渐进完成。能够拯救共产党的只能是共产党自身。逐步地渐进地向民主化的自我改造,共产党则存;而顽固地坚持一党专制,共产党则亡。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民间力量要在共产党还在进行自我改造之时,不是取消它的执政地位,而是促成它在执政时期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有一张政治牌非打不可,那就是「六四」。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六四」事件的重新评价。「六四」牌非打不可,关键在于怎么打?在什么时机打?我以为明智的选择是不必发社论,不必开大会,不必公开声扬,只要私下里抚恤「六四」死难者的家属,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为因「六四」而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的恢复地位,把靠「六四」之血上台的人逐渐降级、免职,让因「六四」而流亡海外的人安全回国……,如果某位政客在邓小平死后靠为「六四」突然平反而上台,那不仅是这位政客本人的灾难,也是中国的灾难。突然平反所带来的爆发性后果是任何人也无法控制的。(六四檔案 - 89)

  我不知道,在「六四」血案发生四年后的今天,在「六四」使中国的全面倒退持续了近三年的现实面前,在充满着世纪末恐惧的今日中国,我们这些扮演了两个月的民主精英和革命圣人的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们,是否会从心底里产生深重的罪恶感和自我反省的良知,是否能够理性地,平静地、公正地、现实地评估我们在八九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够正视目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现实而拿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具体的智慧,切实的设计、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耐心。如果能,即使我们只有微薄之力,「六四」的血也没有白流,它仍浓于水。如果不能,「六四」的血不但只是白水一杯,而且至多能供养那些吸血的无耻者罢了。但愿「六四」是中国的最后一次人皆自以为是政治家的全民政治!但愿「六四」是中国的最后一次盲目的革命正义的大轰动!

(本文发表于1993-06-05/台湾联合报/10版/大陆新闻)


Posted by Kai Chen 陈凯 at 9:04 AM

-------------------------------------------------------------------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如果抛开了个体的责任,八九天安门前学生们就算得到了他们所要的权力,但缺乏自身的高度自律和理性,那他们也只会成为新一轮的独裁。革命,在屠杀和抗争过程中,绝对需要坚守良知下的智慧和理性。我看到,在长期受这种垃圾文化腐蚀,个个绝顶爱国人人绝对真理的前辈、在鲜血染出的神圣正义感面前,坚守良知与理性,显得太艰难。

November 9, 2010 7:28 AM

Anonymous said...

我很鄙视我的父辈和我的祖辈,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为害者,他们的愚蠢一再提醒我不要选择走他们同样的路,不要害人也自戕。这个国的国民,死了的活着的都应该深深忏悔他们当年犯过的罪和现在正在犯的罪。包括我自己。
November 9, 2010 7:29 AM

Scroll up

#3

RE: 刘晓波是谁? Who is Liu Xiaobo the Individual?

in 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Tue Nov 15, 2011 11:14 am
by fountainheadkc • 1.397 Posts



陈凯博客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Liu Prison Poem Published
刘晓波的爱情诗


2011-11-14

The writing has strong political meaning and sheds light on the dark world of political dissidents, experts say.

AFP

Liu Xiaobo and his wife Liu Xia in a photo taken in Beijing, Oct. 22, 2002.

A love poem written by jailed Chinese dissident Liu Xiaobo to his wife Liu Xia and published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 U.K.'s Observer Magazine at the weekend sheds light on the dissident's inner life and the dark world inhabited by political dissidents, commentators said.

U.S.-based China commentator Liu Nianchun said the poem, part of a forthcom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lec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u's poems, came from a collec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by Nobel laureate Liu Xiaobo and Liu Xia, who is herself a poet.

"This poem expresses a very deep love for his wife," Liu Nianchun said. "In it, we get a glimpse of his inner world."

Liu, 55, was sentenced in December 2009 to prison for his role in authoring Charter 08, which called for sweeping changes in China's government.

At the December 2010 Nobel Peace Prize award ceremony in Oslo, his medal and diploma were presented to an empty chair.

Liu Nianchun said the darkness of the poem was also a metaphor for the political oppression of dissidents under the authoritarian ru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ife in China is a life lived in darkness," he said, adding: "He writes pretty contemporary poems, not like the 'misty' poets like Bei Dao, Gu Cheng, and Yang Lian."

Opening line

The opening line of the poem reads: "Dearest, I am your life prisoner/ preferring to be in your darkness always."

Detailing a dazzling and frightening outside world into which the poet "does not wish to be born," the poem is titled "For Xia."

Written shortly after the couple married, the poem is dated Jan. 1, 1997, as Liu was serving a three-year term in labor camp for "disturbing public order" following an essay critical of Beijing's aggressive stance on Taiwan.

It concludes, in an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FA: "The outside world dazzles me/I fear its light and weary of its brilliance/I care only for your darkness —pure and indivisible."

Liu Xia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held under house arrest at her home in Beijing since Liu was awarded the 2010 Nobel Peace Prize, and has had virtually no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 authorities last allowed Liu a family visit in September, one year after the Nobel Peace Prize committee angered Beijing by granting him the award after he was jailed for co-authoring a controversial political reform document that championed an open political system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Charter 08] was a piece of political thinking," Liu Nianchun said. "It expressed the wish that China would become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refusing to release [Liu Xiaob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ending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there will be no political U-turn," he said.

U.S.-based author Dong Dingshan said the poem's publication in an overseas newspaper had a strong political meaning for overseas Chinese, in spite of its personal nature.

"I only familiarized myself with [Liu Xiaobo's] thinking after the big event," Dong said, referring to Liu's 2008 arrest and subsequent sentencing to 12 years' imprisonment for subversion the next year.

"After that, I really admired it," he said. "He didn't get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but for politics."

"If I had been in China at the time, I would have signed Charter 08," Dong added.

-----------------------------------------------------------

An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u's poem:

For Xia 我的霞:

Dearest, I am your life prisoner
preferring to be in your darkness always living on the residues of your blood; depending on your estrogen to think.

The daily meter of your heartbeat
wears me down, day in, day out
drop by drop, meltwater from a mountain stream until I, like an ancient rock, am pierced through.

Here, I can only fumble darkly
writing a few lines of poetry
in the wine you drink,
trying to find you.
I only want, as a deaf man craves sound, to be drunk with you in the dance of love.

As you smoke, I am amazed
at the constant rhythm of your lungs
in and out. You cough out all my poison
and my spirit feeds on clean air.

My dear, I am your life prisoner
a child that won't be born
clinging to your womb's warmth
I breathe in your breath
and feel your calm.

This infant prisoner in your depths
fears neither alcohol nor nicotine.
Only your loneliness will sicken me.
I need your poisons, need them too much.

Perhaps, as your prisoner,
I'll never see daylight.
Darkness is my lot in life,
but living inside your body
I'll be fine.

The outside world dazzles me
I fear its light and weary
of its brilliance
I care only for your darkness --
pure and indivisible.


Xiaobo
Jan. 1, 1997

Reported by Yang Jiadai for RFA's Mandarin service. Translated and written in English by Luisetta Mudie.

Scroll up

陈凯博客 Kai Chen Blog: 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陈凯电邮 Kai Chen Email: elecshadow@aol.com 陈凯电话 Kai Chen Telephone: 661-367-7556
Visitors
0 Members and 6 Guests are online.

We welcome our newest member: ancientgroundhog
Board Statistics
The forum has 906 topics and 2640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