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陈凯博客 Kai Chen Blog: www.blogspot.com
陈凯电邮 Kai Chen Email: elecshadow@aol.com
陈凯电话 Kai Chen Telephone: 661-367-7556 |
|
警醒/鞠滨 Awakening
警醒/鞠滨 Awakening
in 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Sun Oct 16, 2011 9:39 amby fountainheadkc • 1.403 Posts
警醒/鞠滨 Awakening
2010-2-28 7:40:25
鞠滨
在以前的几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中国的儒家文化毒害我们的教育系统,使我们从小一开始就迷失方向。我知道,一谈到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一定有许多人出来横加指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颇有蚍蜉撼大树之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知道自身文化的不足,就像就揭自己的伤疤一样,滋味不好受,常常是很痛苦的。但是不去认识,不敢面对却是一种懦弱,更是危害的,所以我想我们现在是需要压住情感,多用理智的时候了。我们需要静下心,仔细思索,中国文化到底博大在哪里,精深在何处?
柏杨先生著有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多少人惊叹,感慨,津津乐道……但你可能不曾想到,在柏杨的访谈录里,在解释他翻译的文学巨著时的感慨“其实,中国古时候的人们语言思维混乱,他们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连他们自己都不甚理解、明白。不清不楚,然而这些都被后人称作深奥”柏杨为了让现代人能读的懂,才把这些故事整理,组织、连贯起来,再加以修饰,这才形成了《资治通鉴》这一长篇巨著,当有人问他“您读了那么多历史古籍,您的研究中发现中华文明隐藏多少宝藏时”,柏杨淡然的说,“我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中反复探索,始终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在回答“中国几千年经过多次朝代、历代王朝兴替、封建制度的多次革命,为什么始终没有多少改变?” 时,柏杨先生说,因为中国历代学术和政治上的最高指导原则缺乏一个民主的方向,就像走迷宫一样,因为没有一个最高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原则,所以走来走去走不出来。中国革命永远是帝王将相型的,不能产生美国式的革命,美国革命产生了一个很好、很特别的政体,而中国的思想家永远在帝王将相中轮转,始终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指出的革命成功后,除了当皇帝,还有第二条路可走。所以我们的历史永远在平面盘旋,不但不能起飞,反而这个盘旋是向下降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没有平等思想,人权思想。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观念、自由观念。这种文化不是优秀文化,而是落后文化,野蛮文化,森林文化。
今天,我们再听一个外国传教士是怎么说的。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是美国公里会传教士,早在一百年前就来到中国他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群,结识了很多朋友在他中国传教二十二年后,于1894年出版了一部代表作《中国人的素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书中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共27条,引证丰富,文笔生动。下面我将此书中的第十条“心智混乱”摘录给大家,虽然这是一个一百年前的著作,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警醒与深悟。我们平心静气,对于别人观察我们民族的推断,以冷静的头脑,做一番思索,了解与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是耻辱!惟有不努力从事民族的改造,不看清民族的出路,才是真正的耻辱。
第十章 心智混乱
我们说“心智混乱”是中国人的一种特点,但我们并不是说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特有的,也不是说每个中国人都具有这个特点。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似乎有足够的能力同其他民族相抗衡。他们在智力上当然没有表现出弱点,连这种倾向都没有。但他们的教育解构以及受教育范围非常局限,尤其是汉语的解构被盲目推崇. 如今已经有不少人知道,汉语的名词是没有形态变化的。完全没有“性”和“格”。汉语的形容词没有比较级。汉语的动词不受“语态”、“语气”、“时态”、“数”和“人称”的任何限制。名词、形容词、动词之间没有可辨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不加选择地用作(或不用作)这些词性,且毫无任何问题。我们并不是抱怨说汉语不能表达人类的思想,也不是说人类的许多思想很难或无法用汉语表达清楚(尽管情况的确如此),我们只是坚持认为这样一种语言,具有这样的结构,会导致“心智混乱”,正如炽热的夏季会导致午睡一样。
同一位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交谈,最平常的事情就是很难弄清楚他究竟在说什么事情。他讲的话常常有好几个谓语,复杂地混在一起,像穆罕默德的悬棺那样悬在半空,无所依傍。在说话人心中,省略主格根本无所谓。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他从没想到过省略主格这个重要的信息内容之后,听他讲话的人是无法用什么直觉来听明白的。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如此的表达已使大多数中国人都成为很会猜测的人,只要简单地补上原先偶然失去的主语和谓语就行了。常常会这样:省略了全句最关键的词,也根本不知道省略的是哪个词。句子的型式、说话人的举止和语调、伴随的情景,都常常没有表明主语已经改变,但人们会发现说话人不像几分钟前那样在说他自己,而是在说他道光年间的祖父。他是怎么说过去的,又是怎么说回来的,常常是难解的谜,但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种完美的技艺。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从一个话题、一个人、一个世纪,突然而又不知不觉地跳到另一个地方,实在过于稀松平常……
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没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标记,这个事实无法澄清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混沌的感觉。
心智混乱的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一种用事实本身去解释事实原因的习惯。“你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盐?”你问一个中国厨师。“我们不在面包里放盐的。”他这样回答。“你们这个城市里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冰,为什么冬天里不用点冰来冰东西?”“不,我们这座城市里的人在冬天是不拿冰来冰东西的。”
心智混乱的另一个标志是,一个普通人无法不走样地把一个想法告诉别人。叫某甲去告诉某乙,以便让某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在中国是最愚蠢的行为。要么这个信息根本没有传递过去,因为有关各方不明白这是个重要信息,要么传到某丙时已经有点走样,以至于他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要么就是与原先完全不同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机器里,指望三个齿轮会吻合默契,丝毫不会因为磨擦而导致机器停止运转,这种想法非常不着边际。即使是那些有相当智力的人,也会感到在听到与复述一个想法时,不添油加醋、不减斤少两,是困难的, 一个善于观察的外国人,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对一种怪异的行为发问。“就是这样的。”对方这样简单地回答。总是用那么几个词,来使这种含混不清的回答愈演愈烈。“多少”表示疑问,“几个”表示肯定。“你来这里多少天了?”你问道。“是的,我来了好几天了。”对方这样回答。汉语中一切具有歧义的词语中,歧义最大的便是人称(或非人称)代词“ta”,不分男女地表示“他’‘或者她”,乃至“它”。说话人有时候只是模糊地朝着他所评论的主语的住所方向指一指,或者朝着最近听说的这个人的方向指一指。然而,这个单音节的“ta”更经常地是指一个关系代词,或者指一个指示代词,或者指一个限定性的形容词。在这些情况下,一位中国人的谈话就好比英国法庭上这样一位证人的证词,这位证人是这样来描述一场殴斗的:“他有一根棍子,他也有一根棍子,他狠命打他,他也狠命打他,如果他打他打得像他打他那样狠,他就会杀了他,而不是他杀他了。”
我们看来最愚不可及的事情,就是延误疾病的治疗,这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原因是懒而且花钱。人们常常认为,忍受高烧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要比花上十个铜钱——约合一美分——买一剂肯定能治好病的奎宁来得便宜。我们无数次地看到,仅仅是为了偷懒,病情有时被拖到可能致命的地步,而花上这点时间去看病,病就一定能治好。
有一个人,住在离一家外国医院大约半英里的地方,外出时染上了某种眼病,回家之后忍痛熬了两个多星期才去看病,在此期间他天天希望疼痛会止住,但结果却是一只眼睛烂了角膜完全失明。
另外一名病人,每天都去医院治疗他脖子上一块严重的溃烂,但直到第十八天才向医生诉说他的腿疼得让他无法睡觉。检查发现,他腿上的溃烂其大其深已如一只茶杯!原来他是打算治好脖子之后,才说他的腿!
中国人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现象,令人想起查尔斯·里德一部小说中的一句话:“人类并不缺乏智力,但在智力上有缺陷——他们头脑糊涂。”
中国的教育,肯定不是让受教育者全面地掌握一门学科并付诸实践。酉方人普遍相信有些传教士确实能证实:即使经文上有天花,自己在布道时也不会染上。在中国同样的现象却十分怪异。中国的狗不是按常理去追捕狼,如果你看到一条狗在一条狼后面跑,狗也不是在追狼,他们不是往相反方向在跑,就至少是直角方向。与这种相互躲闪的追逐相似,中国人在追逐某个特定话题时也是如此。他常常能闻到这个话题的气味,不时地也快追上了,但他终究还是后退了,万分疲惫,却没有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跨入这个话题。
最后,Smith在总结中国历史时写道:“中国人的历史也是大洪水前的,不仅试图从远古开始写历史,而且在这条冗长。混浊而又拖沓的历史长河里,既有历朝历代的大树,又有数不清的枯木烂枝。只有一个完全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才会编写和学习这样的历史,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会把这样的历史贮藏在宽大的“肚量”里。
RE: 警醒/鞠滨 Awakening
in 陈凯论坛 Kai Chen Forum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Sun Oct 16, 2011 9:44 amby fountainheadkc • 1.403 Posts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
Be Parents, Not Dictators
一个父亲与篮球教练对所有中文系家庭的话
父母(parents)≠ 家长 (Dictators)
陈凯博客: 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鞠宾 3/8/10 陈凯博客转载
小飞人篮球俱乐部网址: http://www.lanlianmeng.com/
常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小,不懂事,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或想干什么)?”也有人问,做家长的要怎样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个性,使其健康成长呢?的确,这些都是做父母的常常为此而苦恼的问题,下面我想就父母亲在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1.做父母 、 朋友、 知己,不做家长
首先,是“家长”这个概念,家长一词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特有名词,意为一家之长。换句话说,是家中的“领导”,这也许是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中国人一生中都是求官的,读书是为了做官,吃苦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在外谋生未获官衔,回到家乡至少是一个官——家长,家长在家里的领导也是至高无尚的。孩子们也只有服从的地位。所以有了家长制,家庭中就没有平等与民主的概念。
在英文字典里是没有家长这个单词的,但我们却把parent翻译成家长。英文parent是指父母以及长辈。但我们中国人常常认为父母就是家长。自古以来就是这么认为,是毫无疑问的!我想告诉大家,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父母与家长两个不同的概念。父母是辈份上的关系,而家长是一个等级关系,父母需承担的是长辈的责任与义务,而家长却是权威与管制的职能关系。两者同样享有权威,但父母的权威是建立在对孩子爱的基础上,而家长的威权是绝对和无条件的。所以,我常对身边的朋友说,我们应该用父亲、母亲来代替“家长”一词,这样从认知上可以对家庭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搞清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角色。
2.尊重 鼓励 赞赏
在Steve Nash(纳什)联盟的篮球俱乐部,绝大多数都是在本地长大的孩子,与我们在国内俱乐部的孩子差不多的年龄。他们同样接受大致相同的篮球训练。但孩子们的表现及反应都是各不相同的。正像有的父母提到的那样,我们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进取心。在国内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对自己的要求也看的很严。但在比赛中,却不知如何去运用。在平时练习时,他们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抓的很细,练的也很认真,听话。但就是一到场上,就不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做?只有当你去提醒他,告诉他如何如何做时,他们才会照着你说的去做。(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我在和我们的教练员开会的时候提醒大家的,教练不要把所有的细节及运用时机交代的太过于“细致”,这样会导致我们的孩子不再有自己的思考。不用动脑筋,好像除了老师说的,学习及运用技术就再也没有别的发展和想象的空间。)而在加拿大本地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并不专心,尤其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练习,会表现的没有耐心,有时还会有些耍闹的淘气现象。可他们在比赛时却往往表现出超出平时练习时水平及能力。他们积极、主动,决不放弃每一次机会去表现自己。
我也常常与本地孩子的父母交流,我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投入的关心、关注与我们国内父母们都是有差异的。
首先,他们对学校、俱乐部、老师、教练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估或认识。这种评估或认识是根据自己的孩子具体需求而产生的。对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特定阶段(时期)而作出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需要,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选择,并达到他们的期望。
Nicolas和 Max都是今年上7年级的男孩子,Nicolas比较活跃,Max却有些内向。他们分别在不同的俱乐部里,都有5-6年的Hockey(冰球)经验,可现在他们都迷恋上了篮球。Nicolas的妈妈说,她儿子打6年级起就开始迷上了篮球,为了能练习打篮球,不仅放弃了6年的冰球,而且他妈妈将他转到了另一个学校,也便更加方便地参加俱乐部的训练及比赛。Max的妈妈问我,Max在打冰球的时候非常的自信,动作连贯,为什么到打篮球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告诉她,那是因为他基本功、脚步动作还有些问题,一旦他的基本功提高,他会很快适应篮球比赛的节奏的。因为他的身体素质非常棒,Max的妈妈非常满意我的解释与回答。
在我们俱乐部的每一次教学比赛或对外比赛,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来,他们不时的加油、鼓励、呐喊、而绝无抱怨之声,即使是输掉了比赛。而且他们还常常在比赛休息间以及结束后与孩子们共同商讨比赛中的一些情况,就好像一个好朋友,知己,而孩子们从父母的积极态度中所得到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当比赛失败后,父母的宽容、体谅是孩子们在失落的时候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他们不时的安抚他们,“孩子,你们做的很好,本来你们是有机会赢的,只差一点点,下次相信你们一定会更棒!”这些家长不仅给孩子加油、鼓励,而且给教练及工作人员都给与了赞扬及肯定。正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积极的参与,使俱乐部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使你感受到这是个集体,这个集体会促使你每一个都认真的做你要做的事情,而且,会使你感受到你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父母在家里也要讲民主、平等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在谈到孩子们的选择时,总是会说,孩子还小,懂什么选择?做家长的必须为孩子作主,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感谢自己的。也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难道还能害了孩子不成?自己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还得尊重他的意愿?可是,事实上真的像父母所讲的那样吗?其实,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围着孩子转,但实质是孩子围着父母的意志去转。因为,父母们不是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尊重孩子的个性,人格,兴趣,使孩子有充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反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做父母的一再强压,甚至是不惜武力迫使孩子就范,那将使孩子逐渐失去正常的思想、判断,从而慢慢丧失自信,及自我意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父母的威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长辈的绝对顺从,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支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孩子对父母产生的一种积极配合的家庭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耐心教导,自己做错、说错的时候也应该真诚给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的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得你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沟通。而不要像有的父母那样“我是家长,我有权那样对待我的小孩”!
« Sidney Powell responds after Trump campaign says she is not part of legal team: | 南加居民呛孔子课堂 Confucianism and Communism not Welcome » |
|
Board Statistics
The forum has 913
topics
and
2663
posts.
|